编者按
为高速列车打造“动力心脏”,给多种车型提供“试飞”经验,铁路人夜以继日守护着飞驰的中国高铁;从大国重器到超级工程,无不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从田间地头的拍摄到实验室的创新攻关,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从业者不懈奋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十四五”以来,各领域各战线的奋斗者们用心用力用情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系列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这三位奋斗在产业一线的代表,带来了他们与知识产权工作交织的守正创新故事。
路遥飞驰决心坚
“我和团队始终坚守自主创新的信念、建设交通强国的初心,用行动助力中国高铁持续领跑,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冯江华
我是冯江华,来自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一名高铁科技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中国高铁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全过程。我认为中国高铁成功的秘诀主要是“三个坚持”。首先,坚持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不动摇。30多年来,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是我们“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胸怀“交通强国”的梦想,实现了中国铁路、中国高铁全面领先、全面领跑。二是坚持自主创新的信念不动摇。以高铁牵引动力和网络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为例,我们始终立足国情,面向高铁发展的大需求,打造自主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做到不依赖于人、不受制于人。三是坚持协同创新机制不动摇。一列高铁,有4万多个零部件,我们发挥联合团队的作用,汇聚产学研用上下游两千多家单位、两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使“复兴号”奔驰在中国广袤大地上。
2013年,我国确立开始研发“复兴号”动车组,我受命主持研发牵引与控制系统。“复兴号”要以时速350公里的商业运行速度运行,这是当今轨道交通装备商业运行的最快速度。为此,我带领团队奔赴路局、动车段调研,跟车、测量,采集工况数据,分析、处理技术难题。记得为了解决轮轨黏着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我们用往钢轨上喷水、抹油等方式来模拟极复杂的运行条件,不断创新控制策略、优化控制参数,最终取得了世界领先的轮轨黏着利用实现系数。我们以不服输的韧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最终突破了高韧性的高速牵引系统技术瓶颈,打造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趋于领先的牵引系统产品平台,使“复兴号”牵引动力、速度、加速度等关键指标国际领先。这项技术不仅应用于“复兴号”列车,也装载于出口国外的大功率机车,通过了客户设计的极严苛试验考核,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
永磁牵引则是新一代电力牵引的一种新模式。记得在全球领先的永磁牵引动力技术攻关过程中,为了解决高温失磁这一世界性难题,夏天我们在40多度的实验室里连续数月24小时轮流值守,累计完成了多达150G的试验数据,最终取得实质性突破。在去年年底下线的全球最快时速400公里动车组样车上,由我们研制的高铁永磁牵引动力技术得到了创新应用,与现有的“复兴号”列车相比,牵引功率提升了20%,重量反而下降了20%,巩固了我国高铁技术持续“领跑”的优势。
回顾科研生涯,研发之路虽然充满挑战和未知,我和团队始终坚守自主创新的信念、建设交通强国的初心,用行动助力中国高铁持续“领跑”,为科技自立自强和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冯江华)
守正致远建新功
“在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更需要我们产业工人挺膺担当,全面提升素质,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真正实现从‘手艺人’向‘智造者’的蜕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 何小虎
我叫何小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的一名一线工人。2010年,我从高职毕业就如愿加入了自己向往已久的航天科技六院,成为一名航天人,从事了被誉为火箭“心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相关零部件生产加工工作。其中,由航天科技六院研发生产的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它的燃烧室有个关键零件叫喷嘴,每个喷嘴都有12个精度极高的切向孔,要想保证高合格率,就必须确保12个孔的精度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的1/20以内。我们团队经历了两年多的刻苦攻关,将这项产品的合格率提升至99.9%。此外,我和我的团队还先后解决了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申请各类专利25件。
以微米级精度标定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生产制造,对一线技能工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我的看家本领就是可以在非精密的环境中实现微米级的精度控制。记得在某型号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有项关键部件的精度要求极高,公差只有0.008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1/10,最初的合格率只有20%。我主动要求攻克这个难题,在一个多月里,经历了50次的失败后,我创新性地提出了“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新加工方法,第一次试加工时,就将该产品合格率提升至了100%。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突破技术、人才、管理等多个瓶颈,作为一线的产业工人,我在日常工作中也深有感触。记得2013年,我用了6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工作以来的第一篇论文。为了将这篇论文的论据写得更加完善,我查阅了多项资料,从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到机械加工原理,我都进行了深入解析和分析,也是这一次的论文撰写让我对这项技术做到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2014年至2018年,我用4年时间成功申请了公司首件国际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到2024年时,我和团队已经获得25件发明专利,这些都是我们在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过程中,针对难题瓶颈合力攻关、极力创新的深刻总结。
近几年,自航天科技六院推进“卓越产品行动”以来,我的感受更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现在的工作现场,智能化的加工单元、自动化生产线、光学检测等先进的制造手段都在大量应用,可以明显感觉到发动机的制造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追求卓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也明显感到现代化的火箭发动机制造对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求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将产品加工好的技能水平,要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总结分享能力,还要有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能力。
我认为,在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更需要我们产业工人挺膺担当,全面提升素质,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真正实现从“手艺人”向“智造者”的蜕变。(何小虎)
荧屏光影映初心
“我非常希望,能够用心用情,让我们的创作奏响最美丽的时代乐章,和这个时代的脚步同频共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 于蕾
我叫于蕾,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从事电视文艺创作到今年已经23个年头了。我觉得这个职业赋予了我们一种幸运,就是总能成为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观众集体记忆的创造者。比如,我们做《国家宝藏》,用文艺赋能国家博物馆,“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也激活了年轻的上下五千年;我们做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用文字、用文学融化冰雪,让二十四节气的中国式浪漫惊艳世界;我们做春晚,用赤诚烹饪这道年夜大餐,让全球的观众能够跟我们一起,在辞旧迎新的时刻同频共振、共享欢乐。我非常希望,能够用心用情,让我们的创作奏响最美丽的时代乐章,和这个时代的脚步同频共振。
总台在创作上有一个黄金公式,就是“思想+艺术+技术”。技术虽然排在最后,为思想和内容服务,但是技术往往是视觉呈现的天花板,一个时代的科技发展高度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视听产品最终呈现的样子。以2025年蛇年春晚为例,网友们评价为最火最爆笑最“赛博”的《秧 BOT》就是这样诞生的。实际上这样一个很欢乐的节目背后是几十位工程师,还有舞蹈编导团队们历时5个多月的奋斗和努力,这个过程非常艰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内心很坚定,一定要让这个时代最新、最尖端的科技内容和我们这片土地上最古老、最质朴的文艺样态结合在一起,碰撞出我们民族强大而温柔的文明底色。
实际上,晚会传播的热度和案例是我们在媒体融合时代努力创作的特别好的投射。总台的成立本身也是主流媒体顺应时代变革的一个主动为之的努力。总台把广播、电视、新媒体全部融合在一起,不再以单一的媒介样态来定性自己,而是具有强融合性定位,这本身就是时代变化推动的主动变革。同时,在具体节目创作上,我们也不再把节目简单地定性为一个电视节目或者是一台电视晚会,而是希望它成为一个立体式的、能够适应多媒介的融合 IP。比方说春晚,它的出身是一个典型的电视联欢晚会,但是到今天为止,它已经发展成为总台文艺的第一大立体式 IP。我们为春晚生产了非常多的适应不同媒体传播样态和受众需求的节目,比如其中的《竖屏看春晚》已经有4年的历史了,到今年为止每一年至少有3亿人通过手机移动端竖屏观看春晚的直播。
作为传统广电的从业者,很庆幸遇到了这样一个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这是时代给我们的一种使命责任,也是一个机遇。一方面,我们肯定要主动出击去迎接这种变化,去适应媒介传播规律的变化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有创作上坚守的定力。我们永远相信,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和变化,好内容都是创作者必须努力和坚持的方向。(于蕾)
本版内容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编辑:刘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