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信马
云知声创始人、CEO黄伟博士(左)和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TO梁家恩博士(右)港交所又传来了好消息。
2025年6月30日,云知声(股票代码:9678.HK)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为每股205港元,开盘后迅速拉升,最高触及319.8港元,涨幅高达56%,最终收报296.4港元,较发行价上涨了44.59%。
以收盘价计算,云知声的市值约为210.31亿港元,作为首家登陆港股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公司,云知声为中国AGI科技公司赢得了港股市场的开门红。
云知声创立于2012年6月,是首批将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商业语音识别的公司之一,获得了来自联想创投等知名机构的投资;2014年,云知声选定医疗、物联网(IOT)两大商业化场景,提出“云端芯一体化”战略;2016年,云知声建立Atlas人工智能基础设施;2017年,云知声推出基于BERT的大语言模型UniCore,并在次年推出边缘交互式AI语音芯片UniOne系列。
和许多逐渐默默无闻的早期AI创业公司不同,云知声跨越了“AI1.0”和“AI2.0”两个时代。自2018年,云知声连续六年上榜了 CB Insights 全球人工智能独角兽榜单,在人工智能领域是少有能达成这一成就的创业公司。
此前,DoNews曾采访过云知声创始人、CEO黄伟博士,采访中,黄伟表示:“以前我们更多把 AI 看作是一种判别式 AI,也就是说,它只能做一些判断题,是对我们已有事物的分类,而生成式 AI 可以无中生有,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2022年底,云知声开始大模型立项;2023年5月24日,云知声发布了自研的千亿规模的大模型“山海”,并取代了自2019年起一直作为云知大脑核心算法模型的UniCore;2024年8月23日,云知声进一步推出了山海多模态大模型。以2022年底为新的起点,云知声和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等巨头,以及“六小虎”等创业公司一道,抢到了属于新时代的船票。
截至到上市 ,恰逢云知声创立的13周年。这家老牌的人工智能企业,在快速增长且竞争越发激烈的人工智能市场中,真实的实力究竟如何?面对未来技术和商业层面的挑战,资本市场上被看好的云知声,未来还有多少潜力可挖掘?
一、从技术架构到商业化落地
招股书中,云知声对自身的介绍是AI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用于日常生活及医疗相关应用场景的对话式AI产品及解决方案。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云知声的AI解决方案架构从下到上是Atlas AI基础设施、云知大脑及AI应用解决方案,分别对应基础层、中央技术平台层及应用层。
图片来源:云知声招股书简单概括下,云知声的AI解决方案,其基础是云知大脑,而云知大脑的核心是山海大模型,山海大模型具备生成式多语言及多模态功能,可以通过动态推理及跨模态数据处理实现人机交互,Atlas AI基础设施则为高效的模型训练及部署提供支持,推动迭代及行业特定调整。
图片来源:云知声招股书在多个国际权威评测中,山海大模型都保持了靠前的位置,在医疗领域,还曾登顶过MedBench、MedQA、C-eval等多个评测榜单。
有了强大的基础通用大模型,应用的上限也相应提高。行业级知识图谱,是云知声认知智能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山海大模型结合时,能够有效提高产业知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云知声的AI解决方案分为两类:日常生活AI及医疗AI。前者提供用于交通、商业空间、酒店及住宅场景等应用场景的多样化AI产品及解决方案,一个标杆案例是深圳地铁20号线自动售票机的语音售票系统,让乘客可通过语音选择目的地,将售票机选站的平均时间由传统人手的约15秒缩短至约1.5秒。
后者提供如病历语音输入、病历质控、单一疾病质控及医疗保险支付管理等解决方案,通常作为定制的AI赋能业务系统交付。随着自然语言理解及临床知识图谱的应用,其效率和准确度都大幅提升。例如,与打字输入相比,病历语音输入系统将病历输入的速度加快四至六倍;与人工审核相比,病历质控系统将质量审核所需的时间减少80%。
老牌的AI科技公司有一个特点,就是穿越了周期,因而格外务实,重视商业化落地。根据招股书中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云知声的营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从2022年至2024年,云知声营业收入从6.006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9.3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
图片来源:云知声招股书2024年,云知声的营收中,来自“日常生活”板块的占比达到了78.8%,据统计,该板块共有411家客户,包括中国前三大保险集团、深圳地铁20号线及厦门软件园;来自医疗板块的占比为21.2%,有医疗客户166家。
云知声本身有着稳定的技术架构,强大的底层软硬件实力,还有优秀的场景落地能力,在大模型即将规模化落地的关键节点,正是其厚积薄发的时刻。
二、行业爆发的前夜
人工智能赛道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淘汰赛,但与此同时,也代表着广阔的未来。
曾经“拿着锤子找钉子”,是外界对人工智能行业商业化的戏称,人工智能行业的场景大多细碎,且高度定制化,这也是AI成本往往居高不下,导致AI企业难以盈利的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大模型技术掀起了人工智能的又一波浪潮,正如软件曾经吞噬世界那样,AI也开始吞噬软件,乃至全世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AI解决方案市场规模,2023年为1355亿元,2024年增长了33.1%至1804亿元。
2019年时,中国AI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还只有422亿元,以复合年增长率为36.7%计算,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1749亿元。
图片来源:云知声招股书这样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而且其增长在逻辑上也成立:基础科技,如更强大的量子计算、更先进的GPU等,将推动AI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数据爆发式的增长,和多模态大模型的成熟,也会让AI在更多行业、场景落地;政府的长期政策支持和激励,有助于行业健康成长。
在去年的采访中,黄伟博士曾谈到,从大语言模型到多模态大模型,是人工智能发展必然的路径。“未来只有将声音、图片、视频,还有嗅觉、触觉等更多的感知数据纳入,才会真正变成一种类人的智能。”
而我们也可以预见,当人工智能变成了类人的智能,即AGI,那以往AI场景高度分散,难以规模化的困境就会被打破,当多个场景,甚至多个行业的几百个场景,都在一款大模型(及其技术架构)下进行处理,AI落地的效率将大幅提升。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4年的收入计算,云知声在中国AI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0.6%。从下表可以看出,目前行业的集中度还相对较低,即使排名第一的提供商,市场份额也不过9.7%。未来随着市场集中度的逐渐提高,利好排名靠前的科技公司。
图片来源:云知声招股书而部分原本场景分散的行业内部,也有可能生长出行业级的AI巨头。其中,最令人看好的行业之一,就是云知声目前在深耕的医疗领域。
图片来源:云知声招股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三级医院,这些医院虽然仅占医院总数的10.1%,但在2023年的门诊人次达到了26亿,占医院总门诊人次的61.7%,每位病人平均仅有8分钟用于诊断,AI医疗解决方案在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及质量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医疗保险支出预计也将持续上升。2024年,中国医疗AI服务及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为99亿元,据预测至2030年,该市场将达到1465亿元。
而按收入计算,云知声在中国医疗服务及治疗AI市场中排名前四,而且市场份额占比为2.1%,与前三名的差距相对较小,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处于更有利的领导位置。
图片来源:云知声招股书结语:
随着AGI技术的发展,以及算力和数据的指数级增长,AI的应用场景正在激增,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方式有望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各行各业都可能被重新颠覆。上市敲钟后云知声股价的暴涨,既有资本市场对这家公司的看好,也寄托了他们对AGI未来的期待。
那对云知声来说,他们对未来又有什么期待呢?这里,也许引用黄伟博士在上市后的一段致辞最为合适:“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加冕。从语音交互到认知智能,从科技攻坚到百业赋能——云知声的使命从未改变:用AGI创建互联、直觉的世界!未来,公司将以香港为支点,将中国AGI产品带向全世界——用更敏捷的创新、更好的商业化和更开放的心胸,让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共振全球!”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