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 “山水工程”重塑草原风光

内容摘要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鲍庆胜    在夏日的晨光中,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草原生态治理和林业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内,工人们弯腰俯身,将一株株樟子松容器杯苗栽入沙土。    “现在进行的苗木补植及浇水管护工作,是为了巩固好这片造林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记者 张景阳  通讯员 鲍庆胜

    在夏日的晨光中,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草原生态治理和林业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内,工人们弯腰俯身,将一株株樟子松容器杯苗栽入沙土。

    “现在进行的苗木补植及浇水管护工作,是为了巩固好这片造林成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人工种草、森林抚育等系列保护措施,扎实推进科左后旗草原生态治理和林业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科左后旗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股负责人郭岩介绍。

    该项目区辐射面积近8万亩,是通辽市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辽市生态画卷中的重要一笔。

    通辽市是东北三省和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防线,是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通辽市内的科尔沁沙地正重现草原风光。

    通辽市“山水工程”是全国首批十个“山水工程”之一,于2022年4月启动,计划完成生态修复治理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完成目标。

    近年来,通辽市强化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三北”工程、“山水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全线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行为,完成沙地综合治理近430万亩。

    草方格锁住流沙,盐碱地破壳重生,露天矿重现绿意,候鸟回归湿地,如今通辽市市民身边的绿、眼前的美越来越多。

    通辽市生态环境局、林草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的数据展示了当地“山水工程”的亮眼成绩:全市累计投入生态建设保护资金突破400亿元,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森林面积达到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提升到目前的19.49%;草原面积达到2637.8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4.8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双提高”,实现从“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据了解,在通辽市“山水工程”的助力下, 2024年通辽市地表水国考断面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60%且无劣Ⅴ类水体,达到年度考核目标;已创建绿色矿山42家,共有66个自然保护区和14个自然公园。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