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  多国生产生活受影响

内容摘要今年北半球入夏以来,多国遭遇极端高温侵袭,中暑病例激增、农作物减产、森林火灾频发……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威胁人类健康与社会运转。多国专家警告,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人类必须加快适应步伐。全球多地高温频现克罗地亚近来频频遭遇高

联系电话:400-962-3929

今年北半球入夏以来,多国遭遇极端高温侵袭,中暑病例激增、农作物减产、森林火灾频发……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威胁人类健康与社会运转。

多国专家警告,极端天气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人类必须加快适应步伐。

全球多地高温频现

克罗地亚近来频频遭遇高温天气,包括首都萨格勒布、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在内的主要城市最高气温普遍在37摄氏度左右,个别城市最高气温甚至超过40摄氏度。

日本气象厅7月10日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除冲绳外,整个日本16日起将出现“显著高温”。日本6月的月均气温刚刚创下1898年有记录以来同期最高。

韩国疾病管理厅7日说,由于韩国今年高温天气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该国5月20日至7月6日高温相关病症就医人数同比激增83.2%。韩国媒体13日报道,热浪推高白菜、西瓜、萝卜等农产品价格,一个西瓜均价逼近3万韩元(约合156元人民币)。

斯洛文尼亚环境署近日表示,该国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炎热、最干旱的6月,当月降水量仅为1991年至2020年同期平均值的24%。斯洛文尼亚农林商会警告说,干旱正严重影响全国农业生产,牲畜养殖已因饲料短缺陷入困境。由于森林中食物匮乏,野生动物到林区外觅食。

受高温干燥天气影响,希腊、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发生野火。土耳其政府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10天该国发生了761起野火,导致大量房屋受损,数以万计民众被紧急疏散。

近期,热浪继续炙烤美国西南部地区,多个城市刷新高温纪录。今日美国网站日前报道说,破纪录的高温已渐成常态,致使电网承压,道路拥堵加剧,急诊室人满为患。

多种因素共同造成

德国气象局气象学家马尔科·马尼塔说,德国近来的高温状况由多种因素促成,包括强大的高压系统、连续的阳光照射、地中海水温偏高等,高压系统在西南欧引发的“热穹顶”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

德国《焦点》周刊网站援引气象学家的分析指出,厄尔尼诺事件向拉尼娜事件的转换也可能通过影响西非地区的降雨,造成欧洲出现炎热的夏季。

多国专家表示,热浪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但气候变化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导致极端高温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不断增加。

英国雷丁大学气候专家理查德·艾伦表示,夏季高温本是自然天气模式,而气候变化却加剧了这一模式,将原本可能只是适度温暖的状态转变为热浪。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气候专家米尔科·奥尔利奇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气温不断上升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人们将越来越频繁、强烈地感受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包括高温、干旱、火灾、洪灾等。

斯洛文尼亚环境署气象学家马娅·奥格林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该国出现破纪录的热浪源于气候变暖的大趋势。这种长期变暖抬高了基线温度,使得极端高温事件更易发生且强度更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斯洛文尼亚热浪发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在增加,且往往在夏季更早时段出现。

多措并举适应变化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持续的高温天气可能引发脱水、中暑、肾损伤,加剧心血管、呼吸道等相关慢性疾病造成的健康风险,因此个人一定要做好防护,尽量远离高温环境,保持室内和身体凉爽并及时补水,一旦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面对高温来袭,各国政府纷纷发布警报、指南等提醒民众注意防护。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公共卫生专家何志伟等学者在当地媒体上呼吁重视综合考量气温、湿度、风速等对人体影响的“热力指数”,因为该指标更能准确反映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实际威胁。

何志伟说,高温与高湿环境会影响人体汗液蒸发,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室外或通风不良环境中的工作者尤其需要注意。相关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实时高温预警、调整工作时间、改善工作场所通风条件、提供阴凉休息区等,而要实现这些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协作。

专家指出,高温不仅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还会对农业、林业、旅游、金融、交通等诸多社会经济领域产生不利影响。面对热浪引发的菜价上涨,韩国政府已推出一系列稳物价措施,并向市场投放储备白菜。

曾在世卫组织工作多年的英国知名公共卫生专家约翰·阿什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人们必须开始采取补救措施来应对气温上升,包括水资源管理、绿化空间、大规模植树造林、为城镇提供遮阴、建筑改造等。

(据新华社电)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