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离子碰撞研究领域获新发现

内容摘要本报讯(记者李思辉 通讯员徐雪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新年课题组在重离子碰撞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研究中首次发现,喷注粒子在穿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过程中所引发的“耗散尾流”,在实验最常见的喷注事件中也能被明确识别。相关研究成果

联系电话:400-962-3929

本报讯(记者李思辉 通讯员徐雪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新年课题组在重离子碰撞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研究中首次发现,喷注粒子在穿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过程中所引发的“耗散尾流”,在实验最常见的喷注事件中也能被明确识别。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科学家可以创造出宇宙早期曾经存在的极端物质状态QGP。这是一种由自由夸克和胶子组成的强耦合流体,是研究强相互作用物理的理想平台。当高速喷射的夸克或胶子进入这种介质后,会发生剧烈能量损失,形成“喷注淬火”现象。喷注能量在介质中不会无声无息消失,而是以声波形式向外扩散,类似于超音速飞机激发的“音爆”现象,科学上称之为“马赫波”介质响应。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喷注与QGP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更被认为是探索QGP微观结构的“黄金钥匙”。

然而,实验中要从复杂的末态粒子数据里提取马赫波信号极具挑战性,其很容易与喷注诱导的胶子辐射混淆。于是,王新年团队聚焦于另一种更具特征性的介质响应——“喷注诱导耗散尾流”。这是一种因喷注穿过等离子体后留下的低密度“空穴”区域所形成的扰动,被认为是识别介质响应的关键信号之一。

通过系统研究不同快度间隔下的双喷注事件,该团队首次发现,喷注与软强子之间的快度关联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结构。这种结构正是耗散尾流存在的直接证据。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方法在实验中的混合事件分析框架下依然有效,不受强大背景影响,显示出广泛的适应性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不仅拓展了耗散尾流的研究范畴,也为未来实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信号识别路径,有望推动喷注介质响应机制的深入探索,进一步加深人类对QGP的理解。

相关论文信息:

10.1103/vv7y-xbrc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

免责声明

本网站(以下简称“本站”)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仅供用户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尊重所有合法权益,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

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675867094@qq.com。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以便核实处理。收到投诉后,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观点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请谨慎决策,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合作联系方式

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